11.1班主任概述
素质要求:①高尚的思想品德,要有为人师表的风范;②坚定的教育信念,相信教育的力量③家长情怀④较强的组织能力;⑤多方面的兴趣才能;⑥善于待人接物
11.2班集体的培养
11.1.1班集体的教育功能
1.班集体不只是教育的对象,而是教育的巨大力量(生态功能与归属功能)
2.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(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)
3.班集体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(教导功能和自主功能)
11.1.2班集体与学生集体
1.班集体:是有明确的奋斗目标、健全的组织系统、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、有强有力领导核心、正确的舆论和优良作风,能够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,能自觉反思、总结经验,使集体不断自我教育、自我提高,不断向前发展。班集体被视为班级发展最高阶段。
2.学生群体
①正式群体
含义:在校行政、班主任或社会团体领导下,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地群体,它有明确的目的与任务、有一定的组织纪律,能够正常开展活动,进行总结和提高。
②非正式群体
含义: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。包括因兴趣爱好相同,感情融洽,或是邻居、亲友、同学关系形成的各种学生群体。
意义:非正式群体是有活力的,是学生进行学习、生活、娱乐和交往所必须的,可以弥补正式群体活动之不足。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与需求是相互补充的,二者都是学生个体生活、交往、学习、发展所不可或缺的。
③参照群体:学生心向往之的群体
11.1.3集体的发展阶段
①组建阶段
②核心初步形成阶段
③集体自主活动阶段
11.1.4培养集体的方法
①确定集体目标
②健全组织、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
③有计划的开展集体活动
④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
⑤做好个别教育活动(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;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;做好偶然事件的个别教育)
11.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
①了解和研究学生
②教导学生功课
③组织班会活动
④组织课外活动、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
⑤组织学生活动
⑥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
⑦评定学生的操行
12.1教师工作概述
12.1.1教师劳动的特点
一、教师劳动的复杂性
①学生状况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
②教师任务的多样性制约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
③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广泛性制约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
二、教师劳动的示范性
三、教师劳动的专业性
四、教师劳动的创造性
①教师劳动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的工作对象
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也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
③教师劳动的创造性,并不意味着它会自动生产
⑧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
12.1教师工作的概述
12.1.1教师劳动的特点
1.教师劳动的复杂性
①学生状况的复杂性决定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
②教师任务的多样性制约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
③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广泛性制约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
2.教师劳动的示范性
3.教师劳动的专业性
①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的工作对象
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也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
③教师劳动的创造性,并不意味着它会自动生产
12.1.2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
①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
②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
③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价值
12.1.3教师的权力和义务
一、教师的权力
①独立工作的权力,即教师依法享有对学生实施教育、指导、评价的权力
②自我发展的权力,即教师依法享有发展自己、提高专业文化水平的权力
③参与管理的权利,即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学校的管理
④争取合理报酬、享受各种待遇的权力
二、教师的义务
①遵守宪法、法律和职业道德,为人师表
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,遵守规章制度,执行学校教学计划,履行教师聘约,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
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规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、教育法制、以及品德、文化、科学教育、组织、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。
④关心、爱护全体学生,尊重学生人格,促进学生在品德、智力、体质等方面全方面发展。
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,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。
⑥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
12.1.4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
一、教师的“”角色丛
①“家长代理人”和“朋友、知己者”的角色
②“传道、授业、解惑者”的角色
③“管理者的角色”
④“心理调节者”的角色
⑤“研究者”的角色
二、教师角色冲突及解决
1.教师职业常见的角色冲突有
①社会“楷模”与“普通人”的角色冲突
②“令人羡慕”的职业与教师地位低下的实况冲突
③教育者与研究者的冲突
④家庭角色与教师角色的冲突
2.调节这些冲突,应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入手
三、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
①在教学过程中有多样化的职能,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责任
②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着重组织学生的学习,并最大限度地开发社区内部新的资源
③注重学习的个性化,改进师生关系
④实现教师之间更为广泛的合作,改进教师与教师的关系
⑤更广泛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,掌握必须的知识与技能
⑥更密切的与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,更经常地参加社区活动
⑦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和课外活动
⑧削弱加之于孩子及家长身上的传统权威
12.2教师的素养
12.2.1高尚的师德
①热爱教育事业,富有奉献精神和人文精神
②热爱学生,诲人不倦
③热爱集体,团结协作
④严于律己,为人师表
12.2.2宽厚的文化素养
12.2.3专门的教育素养
①教育理论素养
② 教育能力素养
③教育研究素养
12.2.4健康的心理素质
12.3教师的培养与提高
12.3.1教师的培养与提高的紧迫性
①教师的分布与结构失调
②教师的质量不均衡
③教师队伍不够稳定,师资流失严重
④不少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的意识与能力
12.3.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
一、教师个体发展(教师专业化)
二、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过程
1.美国学者凯兹概括并提出了教师发展的四个阶段:①求生期;②强化期;③求新期;④成熟期
2.国内学者叶澜等从“自我更新”取向角度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进行深入探究,把它分为“非关注”“虚拟关注”“生存关注”“任务关注“”自我更新关注“五个阶段
三、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
①强化与改革师范教育
②实施教师资格考察制度
③加强教师的在职提高